值得注意的是,東方電氣于2015年新成立了一家整合風電業務的公司,名為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簡稱風電公司)。據吳文生透露,幾日前風電公司負責人告知他,風電公司今年簽下了500套國內外訂單。
目前,2.5MW永磁直驅型風電設備是市場主流,也是杭州新能源的主打產品。吳文生計算,以每套1200萬元的售價,風電公司也有50億元、60億元的訂單,不應該出現這么大的資金缺口。不過,訂單一說記者并未得到公司證實。
記者了解到,杭州新能源目前生產的風電設備是市場主流產品,技術也領先,且公開消息顯示公司2015年拿下瑞典44臺2.5MW風力發電機組的訂單。在這種背景下,還出現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包括供應商在內的外界都表示疑惑。
梳理東方電氣歷年年報,能夠看出東方電氣風電板塊長達9年的業績晴雨曲線,這與供應商感受到的杭州新能源業務異動、與整個風電行業的發展趨勢并不一致。
2007年,風電板塊的業績首次進入東方電氣的年度報表中,這是其首個新能源領域的業務。2010年,東方電氣風電達到歷史最佳,實現產量1596臺,裝機239.75萬千瓦。這4年間風電板塊“銷售份額不斷提升,生產規模快速擴張”,但營收占比始終沒超2成。記者注意到,反而因為以風電為主進行產品線擴張,導致公司的存貨、銷售費用持續走高。東方電氣寄望加碼風電、核電的新能源建設以“全面調整公司產業結構”。
2011年風機制造業“寒冬來臨”,價格不斷走低、貸款拖欠嚴重、質量隱患頻發。據東方電氣年報上所述:2011年,“風電訂單下滑”;2012年,正是在2.5MW風電機組成功下線之際,風電“新增訂單減少,使得產量低于預期。收入減少12.37%”。新技術并未挽回業績下行。2013年最后一次分五電類別披露營收時,風電營收56.5億元,成本48.2億元。
其實,從券商歷年的報告來看,2013年,風電行業處于復蘇態勢,2014年風電行業已經反轉,2015年,一些風能上市公司營收、凈利已經出現了翻倍增長。但東方電氣的風電板塊仍然不振,承擔整合角色的風電公司去年凈利潤虧損2.5億元,承擔重要設備生產的杭州新能源資不抵債,個中原因就令人費解了。
杭州新能源為何陷入“經營困難、8年虧損”的困境?東方電氣風電業務發展未來如何定位、整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就相關問題再次向公司發去正式采訪函,截至發稿未得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