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兩份統計數據引發風電業內的關注。一份是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2014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一份是國際著名風能研究機構MAKE發布的《2014年全球整機商市場份額分析》。前者顯示了2014年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新增裝機及其市場份額,后者則表明了在全球市場整機商排名的最新變化。兩份表單也折射出中國風機制造商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不同境遇。
產業再呈集中趨勢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2014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2014 年,中國風電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新增風電裝機量刷新歷史紀錄。據統計,全國(除臺灣地區外)新增安裝風電機組13121 臺,新增裝機容量23196兆瓦,同比增長44.2% 。
《2014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2014年,金風科技新增裝機2794臺, 新增裝機容量4434兆瓦, 占據19.12% 的市場份額。其次為聯合動力、明陽風電、遠景能源和湘電風能。
2014 年,新增裝機排名前五位的風電機組制造商所占市場份額共計為55.26%,排名前十位的風電機組制造商所占市場份額達到80.28%。記者查詢2013年的數據發現,2013 年,新增裝機排名前五位的風電機組制造商所占市場份額共計為54%,排名前十位的風電機組制造商所占市場份額為77.7%。
“這表明新一輪的行業集中的趨勢正在顯現,”中投顧問一位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據介紹,早在2009年就曾出現過一輪行業集中現象。當時,最具統治力的三家風電整機商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汽在當年新增風電裝機中的比例分別為25.3%、19.7%、14.7%,總計達到59.7%。之后,隨著風電產業整體“入冬”以及華銳風電因自身因素掉隊,中國風電裝機市場排名發生了深刻變化。與華銳風電裝機排名迅速下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遠景能源、明陽風電等一批風電整機商強勢崛起,產業集中度也隨之趨于降低。
中投顧問的上述研究員告訴記者,從長遠來看,產業集中度提高是大趨勢。“在這個大趨勢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波動起伏也是正常的。”據介紹,鼎盛時期,國內風電整機制造企業近百家,經歷了“過山車”重新回暖后的風電行業,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數量明顯減少。2014 年,中國風電有新增裝機的制造商僅為26 家,機組供應商減少的同時裝機容量卻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風電產業技術創新,行業門檻整體提高,以及華銳風電的強勢回歸, 產業集中度未來還會進一步提升,”該研究員預測認為。
局限于組裝和制造環節或成短板
《2014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現出的另一個跡象則是,領軍企業的市場份額日益接近。2013年,金風科技的新增裝機占比為23.3%,2014年,其新增裝機占比下降到19.12%,排名其后的聯合動力、明陽風電、遠景能源和湘電風能四家廠商新增裝機占比則明顯上升。
MAKE發布的《2014年全球整機商市場份額分析》也在全球市場印證了這一跡象。在國際新增裝機市場排名前三的整機商西門子、GE、維斯塔斯差距從2013年的3.9個百分點下降到2014年的0.7個百分點,下降量約為400兆瓦。分析認為,這預示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和進入新興市場的重要性。
《2014年全球整機商市場份額分析》顯示,中國整機商只有金風科技一家進入2014年全球新增裝機市場排名前五,但其市場份額從第二下跌為第四。不過,MAKE認為在中國整機商中金風科技的發展策略最為多元化,其前景更為看好。
MAKE認為,具有多元業務或是跨行業整機商未來才更具有競爭力。“市場競爭與日俱增,這對于擅長加工組裝的中國整機商來說將面臨更大壓力,”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起步較晚。直到1997年在國家“乘風計劃”的支持下,才真正從科研走向了市場。對于一個技術性強,需要時間積淀的行業來說,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我國的風電產業經歷了從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到關鍵技術研發、設備研制、公共研究測試能力等完整產業發展體系的轉變。目前,我國風電完整的產業鏈已基本形成,但在機組整機設計、關鍵部件及海上風電建設等方面,與國外相比仍存不小差距。
“近些年,國內風電設備企業非常注重自主研發方面的投入,與此同時,風機國產化率逐步提高。”哈爾濱九洲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風電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已形成涵蓋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主要零部件的生產體系,但如風機的控制系統和主軸承仍然依賴進口,成為制約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