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風電的人都知道,風力發電是一門集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經驗要求于一身的復雜發電技術。一個風電場項目往往涉及風電場宏觀選址、風能資源評估、微觀選址、風電機組選型、風電場設計和施工、安裝調試和運行維護等多個環節,是一個前期投資較大、短期內又不易實現盈利的新能源產業。一般來說,風電項目的運行壽命周期長達20 年,風電企業的成本和收益需要分攤到整個項目的建設和運維期。
在20 年的全壽命周期內,度電成本成為衡量一個風電項目是否盈利和盈利多少的重要指標,降低風電度電成本也成為風電開發商、設備制造商、投資商以及運維商等眾多利益相關方不斷追求的終極目標。
風電項目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事關度電成本的降低。
風電開發商是整個項目最終的利益回收方。開發商所投資的成本主要包括風電設備采購、工程建設和后期運維服務,而風電機組的可利用率又
直接決定了所能獲得收益回報的發電量。在開發商看來,一方面要以較實惠的價格采購設備、建設工程,另一方面又要盡力確保后期運行的機組可靠性高,發電量大,維護管理的時間和資金成本不斷降低。
風電機組設備商所提供的產品則直接決定了風電項目的實際可利用小時數,從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項目的收益水平。因此,風電設備商在設計產品時,需要將風電場的環境因素考慮進來,同時要通過優化設計,平衡發電量和可靠性的關系,使風電設備在整個壽命周期內的技術經濟性最優。
除此之外,風電工程項目開發建設中對風電場場址選擇、風能資源測量和評估、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都將間接決定后期風電項目的發電收益。風
電場的評估和設計工作執行的精準與否會影響風電機組的選型、風電場后期運行中的尾流影響等。
然而,一直以來,國內風電企業對度電成本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