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上風電開發商們,正在重復八年前陸上風電的圈地軌跡——大規模圈海。僅江蘇南通市一地,目前就云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公司(00916.HK,下稱龍源)、中廣核、中水電、大唐新能源(01798.HK)等多家風電開發商。
他們看中的,是南通206公里的海岸線及307萬畝灘涂。目前,南通附近海域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已經做到了2030年。
6月初,繼在江蘇多地圈海之后,龍源開始進軍嶺南市場,其在廣東首個全資項目子公司——龍源惠州新能源公司注冊成立。同時,龍源、國電廣東公司和南方電網共同簽署合作協議。
貌似一片紅火,但中國發展海上風電的瓶頸仍未打破。中國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結果早于2010年10月出爐,但至今四個項目有三個仍未啟動。
6月19日,“2013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在滬召開。會議主辦方樂觀地稱,龍源如東15萬千瓦海上示范風場在去年底的投產,是風電行業回暖的標志。不過更多與會人士對此態度消極,認為回暖信號暫不明朗,海上風電則更加悲觀。
按照“十二五”規劃,中國2015年底海上風電裝機目標為500萬千瓦。截至2013年6月,竣工項目總量僅為30萬千瓦。
目前,已獲國家能源局路條的17個共計395萬千瓦裝機容量的海上風電項目,均面臨地方政府缺乏積極性、多頭管理、電價機制不順、技術滯后等諸多困境。業內人士指出,實現“十二五”規劃絕無可能。
熱臉遇冷
龍源專家委員會委員楊校生認為,風電是清潔能源,致力于能源結構轉型和環境污染治理的中國各級政府,應對企業投資海上風電給予熱情支持。
與風電開發商火熱的圈海欲望相比,各地政府則反應冷淡。這并不奇怪,對于投資大、稅收多、且能夠解決大量就業的項目,地方政府總是“求賢若渴”;而風電尤其是海上風電,則恰好相反。
南通市是國內風電發展較快的地區,目前該市現有沿海風電裝機容量為65.15萬千瓦,年發電量16億度,實現產值7.98億元,但從業人員僅為167人。
風電是可再生能源,享受國家政策優惠。增值稅改革后,風電場設備可做進項稅額抵扣。故風電場建設運營的前七年內,地方政府幾乎拿不到稅收。而同在江蘇的連云港田灣核電站,每年地稅入庫則超過10億元。
業界曾普遍認為,制約海上風電發展的政策性因素主要是“多頭管理”,其涉及海洋、漁業、交通航運、環保和軍事等多個部門,協調不易。
一位能源央企高管則反問:“多頭管理在各個發電產業中普遍存在,但為何只有海上風電發展受阻?”
楊校生認為,地方政府拿不到錢,卻要為海上風電企業去協調交通、海洋和民防等事務,“換誰誰也不愿干”。
地方政府缺乏積極性,成為海上風電規劃宏偉卻紙上談兵的最主要原因。此外,海上風電甚至可能影響其他產業的投資。
陸上風電場,一般位于人煙稀少的地區,不會對周邊活動產生過大影響。而海上風電,特別是最常見的潮間帶和近岸風電項目,卻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國海岸線上。
“如東縣沿海70%的海岸線被風電項目占據,嚴重制約了沿海開發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南通市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受電磁力和電纜的影響,風電項目與其他二三產業無法共存,甚至對民生有所影響。有當地群眾表示,當風機運轉時,附近電視無法接收信號,屏幕一片模糊。
海上風力資源亦很豐富的江蘇啟東市,坐擁六大國家級中心漁港之一的呂四漁港。當地諸多漁民表示,反對啟東建設海上風電場。為此,啟東市政府提出搬遷沿海近岸風電項目的設想。
迫于各方壓力,中國多個海上風電項目被迫擱淺或取消。龍源曾計劃在啟東烏龍沙附近海域建設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預可研報告已經通過,后因遭遇各方反對而取消;山東魯能的東臺潮間帶項目,最終向深海推進了15公里,成本比原預算大為提升,導致項目至今未啟動;江蘇大豐的30萬千瓦近海風電項目,則因穿越珍稀動物麋鹿的保護區,審批時間一再延長。
南通市海洋局表示,“海上風電是清潔能源,我們總體上態度是支持。但在這之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