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繆駿出席大會并發表了題為《協作共生,共謀海上風電的生態發展》的主旨演講。
以下為發言內容:
繆駿: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協作共生,共謀海上風電的生態發展”,今天來談這個協作更恰逢其時,今天早上畢總談到生態圈的問題,是不是時機到了,協作在幾年我們都談,是不是大家每個人的日子都還比較好過,這個協作就像擔子不能一頭熱,一頭熱熱不起來,有好做的有不好做的,一頭熱做不起來,受到補貼退坡的影響大家都已經密切關注到,每個人身上的擔子都不輕,今天談協作是很恰當的。
今天我的演講分幾個主題:
一、做好海上風電統籌規劃,整合前期工作,降低開發成本。
這個主題要講的還是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能夠攜起手來做好這個項目開發前期的布局,包括已經有專家講了,最好開發風場的規模到120萬以上,目前國內單體開發以30萬左右為一個單體,這個角度來講整個過程當中包括前期勘測費用、設計、吊裝施工資質都是產生了一些重復性的勞動、重復性的工作。
這張表顯示是海上風電場前期開發過程中獲得項目開工許可以前要做的一些工作,要做地勘、測風、側浪、測輿汛,這些前期勘測費用的錢占工程總投資的金額不是很大,大概就1%左右,但是所花的時間非常長,如果說一個正常的風電場從前期測風、測浪、測漁業資源審批至少三年還是需要的,中國時間有時候沒有這么充裕,我們現在壓縮到兩年,甚至現在為了搶裝,前期有一些項目連前期測風測浪勘測都沒有做就上,覺得拿到8.5角是值得的,這有一個時間成本的問題。
早上論壇談到了在英國那邊已經達到了平價,這個里面作業邊界是不一樣的,像這一類在英國是由政府統一組織的,我們倒不一定需要政府統一組織,是不是我們在行業里面形成一個聯盟,甚至由第三方政府出面把前期工作做掉,它的總的投資在這一塊不大,但是做好頂層設計對后續無論哪一家企業進去開發都是有利的,等到進入之后把這塊成本大家再公攤。
我們做了一個比較,拿兩個20萬的獨立規劃開發和40萬的整體開發做比較,海纜陸游角度來講是40萬這個開發成本更低,去年前年的時候我也協調過一些項目,江蘇省如東地區、鹽城地區相鄰的風場已經開發普遍相鄰的距離也不多了,我們希望在兩個風場建設一條海底電纜的聯絡性,在一個風電場全生命周期里面海纜中斷機率平均是3到4次,每一次海纜掛掉以后尤其被船拖掉以后修復時間短則兩個月長的話是三個月,去年丹麥有一個能源島海纜斷掉了前后修了六個月,如果以兩個月三個月來計,以滿發小時數4000做測算,整個發電量損失在6000多萬,如果兩個風場相鄰在15公里到20公里這條聯絡線的建設成本大概在6000萬到7000萬之間,只要這個風場生命周期中碰到一次海纜斷裂事故,這條聯絡性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上海電氣參與做的海上風電項目比較多,我們也跟客戶討論過這些問題,我們曾經也在一些設計聯絡會上主動的推這些,但是好像這個拉郎配的結果不是很好,大家都有這個顧慮,畢竟在初期的時候投資上面就要增加一部分額外的,包括后面還有一些電量過電的結算。整個上海電氣也發展了海纜陸游的軟件,做路徑優化,我們考慮海底的參數、海纜直徑、電壓等級等等,但是協作上面是不是還有點問題?我們因為跟設計院部分業主做了推薦,似乎大家的熱情不是那么高,這里面有責任界定的問題,這里面設計院有設計資質,就要強調做好海纜這一塊,整機廠上上海電氣這一塊希望三方協同一起把海纜造價降下來,我們算了一個項目,海纜節約的成本還是非常可觀的,不同的陸游方案布置下來以后平均可以節約3000萬到4000萬左右。
二、是否我們能夠建更好的行業未來的技術發展聯盟。
我們每年參加一些活動,現在有很多聯盟,但是發揮實效的不多,我們接下去所面臨的挑戰不是單獨一家整機廠能夠扛起來的,比如說開發樣機的投入,最近連續友商都發布了10兆瓦級別的風機,開發一臺10兆瓦的風機從整機前端的研發到所有吊裝、測試完成這個金額在2億之上,而且這個價格還是中國的價格,因為我們中國人首先跟西門子、維斯塔斯和GE相比,我們很多投入和工作做的不夠細致,不如說測試方面,導致我們的成本跟別人相比是便宜的,前一段時間GE在歐洲宣布它12兆瓦的吊起來以后,我看到一個報道里寫的是6億歐元,但是這6億歐元是全成本,包括廠房、設施以及所有的測試,但是無論如何怎么講現在一臺樣機8兆瓦到10兆瓦級別2億人民幣還是要的,2億投下去沒有問題,問題是各家整機升級換代的速度太快了,2億投下去有可能研發費用投入還沒有收回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下一代,有的人已經搞出12兆瓦,甚至有一天弄出15兆瓦我也是相信的,未來我們整機廠要考慮這個問題。
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我們要追求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和穩定性、可靠性永遠是矛盾,我們現在要更加冒風險、冒更大的風險,這個風險是否我們可承受,這一點我們應該聯手思考一下,參考一下地平線項目,有些也參與在這個項目里面,我在這里舉的是歐洲地平線的技術聯盟,整個里面參與人家有34個合作或本,政府投入一部分,其他大量的資金還是來自于各個參加技術聯盟的這些廠商,包括各方面的合作方,大學、科研機構、整機廠商、部件廠商,我們每年國家包括科技部的、包括發改委的、各個省市的立了很多科研項目,但是我們要檢討一下這些科研項目真正起的支撐作用有多少,我們有沒有認認真真靜下心來看整機廠商和各個大學之間哪一天也做這么一個聯盟,金風今年年初宣布了參加了丹麥AQPQ(音)項目,這是供應鏈扶持和建設項目,上海電氣參加了、西門子也參加了,但是我們的參與度還不夠深,會間的時候我跟翟總講,我們今年整機廠商為軸承搞的焦頭爛額,今天這個局面有一部分也怪整機廠商自己,前些年日子好過的時候我們沒有去著重發展我們國產真正自主品牌的那些軸承供應商,他們想發展但是害怕,因為我們幾個整機廠商沒有聯手告訴他們我們能夠保證你多大量,畢竟上一條軸承產線風險很大投入很大,如果我們能夠像國外一樣整機廠訂立同樣的,從工藝、質量要求、成本目標上我們可以聯手對接部件廠商,做出這樣的要求,幾家大的整機廠聯手給它吃下定心丸,告訴他們連續支持你三年甚至五年的時間,因為這件事必須要做,為了整個中國民族海上風電的發展必須要做這件事。
關于測試平臺,左邊列的表是歐洲包括全球的測試機構,我跟翟總講你投了一個測試平臺,上海電氣也有這樣的想法,去年國家電網、三峽集團也都在討論,試驗平臺很要緊,目前為止仿真手段包括國際上最先進,這么大容量兆瓦情況下仿真程度有多少貼近這是一個問號,如果不通過試驗臺去完整做一遍我們心里面不完全有底,尤其現在產品的迭代速度又這么快,但是反過來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今年投了10兆瓦,有可能三年以后就是15兆瓦、四年以后是20兆瓦,現在技術迭代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我們投一個10兆瓦就要3、4億,這些錢投進去有可能就出1款產品、2款產品就結束了,后面就要另起爐灶重新來過。這樣的測試上面我們也要聯合起來好好想。今天早上三峽也講測試風場,這個我們都想做,我覺得最好還是有第三方來做,三峽這個風場我直觀的感受,這不是給我試驗的地方,這是一個賽場,在賽場上面我要去跟我們所有的對手友商去拼,我不可能在那邊去做測試,但是我現在為了我的技術進步怎么不經歷過這個階段呢?在歐洲比較好的很多都是依托于大學甚至是獨立的科研機構,沒有帶一絲一毫的商業利益在后面,我們要想一想,否則作為整機廠商我們有競爭的要求在,我們既要合作也存在競爭,競爭是必然的,我們肯定要掩蓋一些東西。
這是未來突破性技術的研究,我們有更大的要求、更多的降本成本壓力在這里,所以我們對于突破性技術的研究方面應該去更多的關注。技術要大膽的突破創新,在現有成熟技術體系框架內做到平價我個人感覺是不大可能,我們在這方面要更加冒險,有勇氣承更多的風險。這里顯示兩個系統,左邊是風功率預測系統,風功率預測系統里面有兩個不同的流派,一個是基于統計的,一個是基于仿真的,現在上海電氣做的是把它結合到一起,我們希望在精度上面能夠有一個質的提升。右邊是海上風電場的系統的設計,這也是從歐洲獲得抄來的結果,每兆瓦時從117歐降到35到50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