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海上風電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海上風電市場的開發,這種來自蔚藍大海的綠色能源逐漸被更多人了解、熟知。海上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日常大家熟知的水電、陸上風電、光伏發電等能源形式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優勢?一起來看國內外知名專家,對于海上風電那些事的看法。
特約嘉賓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認證互認體系副主席,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積極參與我國風電、光伏發電以及太陽能熱水器等可再生能源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研究建立了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熱水器及光伏產品認證體系。主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和節能領域的相關國際合作項目11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攻關)計劃課題4項,主持863計劃課題1項,主持國家公益性科研專項項目1項。研究形成技術規范三十多項,指導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產品的認證,為我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我國為何要大力發展海上風電?
秦海巖:當下,進行能源轉型、走綠色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海上風電則是推動這一戰略早日落地的重要力量。對中國來說尤其如此,我國沿海11個省份的GDP約占全國的一半,總能耗也占全國的一半左右。要完成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上述經濟發達地區必須做出示范。對于這些地區而言,海上風能資源豐富,電力消納能力強,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將是加快能源轉型進程的重要手段。
國家對于支持海上風電發展有哪些利好政策?
秦海巖:近兩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呈現加速趨勢,一系列利好消息不斷提振業界信心。在政策層面,國家能源局于2016年11月16日印發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了“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的2020年發展目標,而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2016年12月29日下發的《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則以簡政放權為抓手,優化了海上風電項目的管理制度。
我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現狀如何?
秦海巖:在項目開發方面,江蘇、福建、浙江、遼寧、河北等地的一批海上風電場實現并網發電,還有多個項目獲得核準或者進入施工階段。其中,僅三峽集團在國內建成投產的項目裝機容量就超過了21萬千瓦,在建和核準擬建的項目裝機容量則達到68 萬千瓦左右。在有利條件的刺激下,2016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59.2萬千瓦,并以162.7萬千瓦的累計裝機一舉超越丹麥,成為全球第三大海上風電市場。
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取得了哪些成績?
秦海巖:在技術創新上,國內風電企業紛紛增加研發投入,一批重要成果相繼面世。比如,金風科技推出了6.X兆瓦平臺,遠景能源則研發了4.5兆瓦機型,明陽智能和中國海裝分別發布了5.5兆瓦、5兆瓦機型。此外,施工建設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最新制造的施工船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您如何看待國內的海上風電發展?
秦海巖:未來一段時間,海上風電還有望進一步提速。這種情況下,要保障我國海上風電又快又好地發展,仍有一些隱憂必須盡快排除。
首先是政策環境需要優化。
其次是必須強化創新力度,加強全產業鏈的創新,借助數字化技術等手段提升整機性能和可靠性,提高施工、運維和管理效率。
最后還需要高度重視樣機測試、認證工作,對于海上風電而言,一旦批量安裝后出現問題,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必須扎實推進前期工作,遵循先安裝樣機再批量安裝的原則,做好認證測試。三峽集團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由其建設的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場——福建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電場目前已經投運,為國內外整機企業開展樣機測試和綜合性能評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就海上風電來說,我國基本具備了大規模開發海上風能資源的能力,目前最需要的是逐步完善相關政策,通過實踐不斷做大做強產業鏈。這些工作既要做得扎實,又不能過于保守;既需要嚴謹科學的態度,也離不開開拓進取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