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收拾舊山河——看看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金寶年怎么說!
2015-05-28
來源:電力裝備
瀏覽數:1639
作為國內新能源行業的先行者,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是中國第一家自主開發、設計、制造和銷售適應全球不同風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大型陸地、海上和潮間帶風電機組的專業化高新技術企業。多年來,華銳風電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在國內風電設備制造領域,成為首家開發出適應全球各種風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的1.5兆瓦、3兆瓦系列化風電機組的風機制造商,并形成了完善的兆瓦級風電機組國產化配套產業鏈。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并成功讓華銳風電一舉成為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商中排名第一的企業。
作為國內新能源行業的先行者,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是中國第一家自主開發、設計、制造和銷售適應全球不同風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大型陸地、海上和潮間帶風電機組的專業化高新技術企業。多年來,華銳風電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在國內風電設備制造領域,成為首家開發出適應全球各種風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的1.5兆瓦、3兆瓦系列化風電機組的風機制造商,并形成了完善的兆瓦級風電機組國產化配套產業鏈。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并成功讓華銳風電一舉成為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商中排名第一的企業。
不過,隨著我國風電行業的整體低迷,快速擴張的華銳風電近幾年的發展也遇到了不小的障礙。為了渡過企業發展難關,華銳風電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應對。2015年,華銳風電順利完成董事會換屆,并組建了全新的領導班子。隨后,在連續兩年虧損后,華銳風電首次實現扭虧為盈,緊接著股票撤銷退市風險警示,順利摘星脫帽。諸多重磅利好消息,讓資本對華銳風電有了新的認識。而對整個風電制造行業而言,經歷過浴血重生,整裝再出發的華銳風電下一步會打出怎樣的一手“底牌”,無疑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對此,小編所在的《電力系統裝備》記者對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金寶年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采訪,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參考。
華銳風電
技術是企業發展的核心
記者:企業發展會經歷高峰和低谷。華銳風電曾經達到很巔峰的狀態,今后能不能重回巔峰地位?此外,華銳風電一直非常重視的自主研發領域,現在有什么樣新的調整?
金寶年:我認為企業發展需要有個過程,從2005年公司剛成立到現在,中間有一些波折也很正常。從今年1月份新的投資商、新的管理層進駐以來,華銳風電已經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新的管理層很重視公司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塑華銳力臻卓越。
技術肯定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華銳風電已經擁有了數百項技術專利,其中包括幾十項發明專利,這在中國風電企業中也是位列前茅的。未來,我們會繼續拓展新的技術,進行新的機型開發。我們的研發戰略還是陸上與海上兩個方面齊頭并進。
海上是風電發展的下一步趨勢。國家原來規劃到2015年海上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從現在看有些滯緩,但我相信,未來海上風電肯定要大發展。對于華銳風電現在需要做的:一是如何對陸上風機進行全面技術提升;二是如何應對海上風電即將出現的一個高峰期。這就要求我們在海上風電領域要有足夠的技術儲備,要從技術方面走在前面。
記者:陸上風機發展從技術方面看有沒有什么趨勢?
金寶年:從首次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兆瓦風機,一直到中國首臺3兆瓦、5兆瓦及6兆瓦風電機組的研發和生產,華銳風電始終走在中國風電制造企業的前列。當前我國風電開發所面對的問題是,隨著前階段的大規模開發,陸上優質風資源越來越少。這就要求風機制造企業必須考慮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幫助業主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另外,也要通過一些新技術來降低成本。這包括降低風機的制造成本和業主的運維成本。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新技術,既提高風機的發電量,又降低成本,提升運行穩定性。
除此之外,這幾年大家都在考慮如何把信息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到風機開發過程中,應用在運維過程中。我認為這也是個趨勢,對提升發電量、降成本也會起到很大作用。風電的智能化、信息化簡單來講就是風電場各類信息的自動采集、控制策略的差異化與精細化以及各類智能平臺的綜合運用。風電場不像傳統火電廠那樣設備集中,風電場的主設備很分散,如果能夠把智能化、信息化的技術應用在這些分散的個體上,不僅可以大幅提升發電量,我相信對整個運維成本的降低也能產生明顯的效果。所以華銳也在積極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我相信大家都已認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記者:看得出來,華銳風電依然非常重視研發這個領域,你能夠透露,目前企業的研發團隊整體架構及現狀是什么嗎?
金寶年:華銳風電的研發架構自公司2005年成立即開始搭建,并一直在不斷完善。我們走的是引進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再自主創新這樣的研發之路。中國的高鐵、核電等很多產業也都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們從2004、2005年開始進行技術引進,隨后研發團隊開始消化國外技術,到現在我們已完全自主開發了2兆瓦、3兆瓦、5兆瓦、6兆瓦風機。這些新機型的開發,容量提升是一個方面,同時我們的每個機型都進行了系列化開發。因為中國的風資源與國外相比區別很大,東南西北地域太廣闊了,風資源差異很大而且低溫、常溫、陸上、海上都要考慮。在這一系列的產品開發過程中,我們建立起了自己的高水平研發團隊,涉及空氣動力學、載荷分析、工程力學、電氣系統、控制及軟件等專業。雖然這兩年企業整體運行情況不是很好,但我們的這個研發團隊一直保持完整,現在也有將近200人。因此,可以講,華銳風電的技術競爭力仍在。今年我們會推出一到兩款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機型。
運維是件雙贏的事情
記者:經過近10年的發展,中國本土風機制造企業已經崛起,外資企業所占份額越來越小,你覺得這個現象是怎么造成的?
金寶年:我們剛開始做這個行業的時候,風機的價格確實很高。但隨著中國自主風電品牌的發展,價格就逐步降下來了。國內風機廠商相對來說交流起來很方便,服務也相對及時。作為一個生命周期長達20年的產品,成本、服務對業主而言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另外,經過這幾年發展,國內的風機制造企業都擁有了一定的獨立開發能力,如果在制造過程中把質量控制好,再經過幾年我相信我們的風電產品與外企相比就沒有差別了。
記者:確實,現在的業主對運維問題都非常關心。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風機到了質保期,現在開發商業主有很多爭議,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金寶年:我認為這也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這里有兩方面問題:第一,這幾年中國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內風電設備廠商的產品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質量問題需要去解決。第二,“棄風限電”影響了業主的投資收益。這其中東北、內蒙、西北等地的限電情況較多,南方負荷區要好很多。總體來看,這個問題的順利解決是一個雙贏的事情。畢竟業主也需要風機制造商來提供風機的后續技術服務。所以,我想逐漸大家都會積極地去解決這些爭議。
記者:華銳風機一般的質保期有多長?
金寶年:兩年、三年,最多是五年,現在有不少是五年。
記者:那么,風機質保期究竟需不需要有一個行業準則呢?
金寶年:機械行業的質保期一般是兩年。國外風機廠商的質保期一般也是兩年。中國的風電產業發展起步晚,業主對國產風機的質量有一些擔心,所以提出更長的質保期要求。但實際上,對風機制造企業而言,五年和兩年都是沒有什么關系的。因為兩年質保期的費用跟五年一定是不一樣的。
但從行業角度而言,我認為還是應該有一些規范,比如陸上風機是兩年,海上風機是五年。今年9月份,我們東海大橋這個項目就到了五年質保期,因為項目運營比較好。到目前為止,我們前期交流都沒有什么問題,基本可以順利出保。
記者:如果業主不出質保,資金拿不回來對制造商是不是影響很大?
金寶年:影響是很大。一方面,質保金不能回收,通常質保金是風機價格的10%。另一方面,風機制造企業還要繼續負責運維,投入人力、物力。舉個例子,一個10萬千瓦的項目,質保金大概有四千多萬元,而一年的運維費用也需要幾百萬元。因此,對華銳來說,我們的負擔很大。因為我們的裝機量很大,有9000多臺的風機在運行。
記者: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對華銳風電而言,運維市場也會很大?我看到公司對此提出了很大期望,希望把這個做成一個業務亮點。
金寶年:大家都覺得運維市場很大。但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有中國的特色,國外有國外的特色。國外風電產業已經形成的產業模式,運維都找第三方公司,市場很講究誠信也很規范。但中國目前還不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很多業主都在考慮自己運維,但未來肯定會專業化分工。
對華銳而言,以前的運維都是屬于質保期的運維。從去年開始,隨著我們的風機開始出質保,我們也開始著眼于這一領域,并組建了專業化的運維團隊。
- 閱讀上文 >> 中國風電企業在美站穩腳跟
- 閱讀下文 >> 【專訪】DNV GL新能源全球認證服務總監魏斌:權威認證助中國風電獲國際市場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