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報》:“中國—丹麥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告一段落,其最主要的成果《中國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展路線圖》于近日發布,請您介紹一下。
高虎:路線圖研究是“中丹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非常重要的產出,我們在丹麥專家的支持下,邀請了很多國內外機構共同參與,另外相關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美國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主要包括了3個部分的路線圖: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我們還希望這個報告研究工作能夠長期持續下去,像國際能源署的《能源發展展望》等報告一樣定期更新,能夠及時反映這些新興技術的發展現狀,為政府相關部門及產業界參考。
《中國電力報》:您能具體介紹一下風電發展路線圖嗎?
高虎:《風電路線圖》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與國際能源署聯合水規院、中國風能協會等國內有關機構共同開展,首次發布于2011年,2014年進行了更新。
總的來看,我們國家風能資源足夠支撐我國大規模風能的發展。根據大型風電基地的風資源數據,同時結合成本供應曲線的分析,初步提出了我國中遠期風電發展目標。
研究結果分為兩個情景考慮:在基本情景之下,2050年風電裝機容量可達到10億千瓦左右的規模,從目前國內相關的能源研究結果來看,基本認同在2050年前后,風電應該達到8~10億千瓦的量級、提供萬億千瓦時以上電量的發展目標;我們也提出了一個更加樂觀的積極情景,即到2050年,爭取在基本情景的基礎上翻番。
《中國電力報》:如果要實現這樣高比例風電的發展,必然需要在整個電力系統運行方面做相當大的調整。
高虎:是的,風電大規模發展要求風電切實融入到既有的電力系統中,也需要既有的電力系統做出適應風能這種波動性電源的相應轉變。比如,參考丹麥的高比例發展 經驗,需要進一步推進電力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管理方式的變革,挖掘并釋放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制定和實施風電分級、本地跨省區消納方案,協調風電、其他電源和電網建設、負荷管理等;在可再生能源比重較高的局部區域,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智能電網系統。2030年后,全面建成適應新能源特點的電力市場運行管理機制,儲能、智能電網以及其他先進電力系統技術普遍應用,從根本上解決風電的并網和消納問題。
《中國電力報》:能再給我們具體介紹一下我國太陽能發展路線圖嗎?
高虎:太陽能資源分布更為廣泛,利用方式更為便捷。從全球的能源轉型戰略來看,都認為太陽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通過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電力系統以及其他支撐技術的進步,將從當前的補充能源、局部區域的替代能源,在未來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自主、自立、低碳、可持續”能源體系的主力能源之一。
路線圖的研究集合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科院電工所等多個機構和業內專家。報告提出了太陽能具體發展目標。
在基本情景下,太陽能光伏發電在2050年接近10億千瓦的規模,熱發電達到億千瓦的規模,中低溫熱利用也普遍應用。
和風電一樣,路線圖對太陽能也做了一個比較樂觀的設想,在積極情景下,路線圖中提出的目標是,太陽能利用在基礎情景上爭取也能夠翻番,到2050年,太陽能在發電、供熱領域合計能夠貢獻8億噸標準煤以上的能源替代量。
太陽能利用技術很多,這些技術路線之間存在相互競爭、相互替代的關系,所以路線圖并沒有試圖確切描述各種技術未來具體發展情況,而是在產能規模、利用效率、成本趨勢等分析基礎上,更著重強調各項技術應努力的方向和應用模式,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和保障措施。此外,還指出,國家 應在能源規劃、能源利用方式、能源管理模式等方面,做優先發展太陽能的相應調整。
《中國電力報》:生物質能將有一個怎樣的發展?
高虎:生物質能比太陽能利用技術還要繁雜,參與路線圖研究的也包括了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清華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等多個機構。當前我國生物質能資源可獲得量約3億噸標準煤,但只利用了大概10%,總的來看我國生物質能潛力非常大。
當前我國生物質能發展水平較低,各類技術發展極不平衡,市場化機制和激勵政策體系尚不完備,利用總量也不大。因而,2030年前,生物質能產業主要以相對較為成熟的發電、供熱和生物燃氣為主;2030年后,生物液體燃料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原料增量將基本用于生物液體燃料的生產需求。綜合資源、技術和市場容量等因素分析,研究提出,到2050年,生物質能利用可替代化石能源總量將超過3億噸標準煤,這是相當大的供應量。
生物質能未來發展的總體模式應當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政府需要在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規模的基礎上,通過開放市場、消除市場壁壘,以及制定市場運行規則、加強市場監管等方面,加快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中國電力報》:請問路線圖中提出的目標與政府規劃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高虎:這個路線圖研究,是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和產業界,結合當前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要求及各項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水平、產業能力、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下的一個學術性的判斷,也對各項技術未來如何發展、政策如何配套等提出了一些預期的路徑。希望通過這個研究,為相關部門制定規劃目標、產業政策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