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新能源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保障能源供應、優化能源結構、治理環境污染、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要實現新能源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加強國家統一規劃引導和約束,促進電源電網協調發展。
大力發展新能源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保障能源供應、優化能源結構、治理環境污染、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平高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鐘建英說,隨著國家審批權的下放和各項支持政策的出臺,新能源迎來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
我國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水能可開發資源有6億千瓦左右,目前已開發近50%,其中西南水電資源十分豐富,約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尚未開發量占全國未開發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五江一河”(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大渡河);陸地風能、太陽能可開發資源分別為24億、50億千瓦左右,目前僅開發了4%和0.5%。新世紀以來,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累計分別增長了281倍和1395倍,年均分別增長50%和68%。2014年底,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9581萬千瓦和2652萬千瓦,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鐘建英認為,要實現新能源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加強國家統一規劃引導和約束,推進電源電網協調發展。
在談及原因時,鐘建英說,我國清潔能源消納問題依然突出。2015年,僅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預計新增清潔能源發電裝機4406萬千瓦,總裝機將達到3.6億千瓦。隨著清潔能源并網容量和跨省跨區輸送規模日益擴大,電網安全運行風險和消納壓力不斷增加。例如,東北電網81%的風電容量集中分布在8個風能資源集中地區,風火共用送出通道的500千伏同塔并架線路較多,電磁環網問題突出。隨著常規電源開機減少與風電出力增加,合理安排備用容量難度加大,系統電壓支撐及低頻防御能力降低。預計今后幾年中,10兆瓦級風機、超臨界太陽能熱發電、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大規模儲能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將陸續在中國實現重大突破。到2020年,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將分別達到3.5億、2.4億、1億千瓦,清潔能源消納問題亟待破解。
鐘建英認為,新能源波動性大、負荷變化梯度大,為適應它們接入電網,會出現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以德國為例,從2009年至今的5年內,德國光伏發電裝機量從不足10吉瓦增加到37吉瓦。德國全境處于同一個時區內,東西時差只有30多分鐘。德國目前有上百萬個光伏電站,中午尖峰時,光伏發電出力會同時達到尖峰,必要時只能通過棄光來保障電網安全。我國70%以上的清潔能源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區,本地難以完全消納,而且距離中東部負荷中心一般超過1000千米,大規模開發后將面臨突出的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只有依托特高壓大電網,將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季節性、隨機性、間歇性電源容量在電網總負荷中的比重,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才能有效保障清潔能源的并網消納,從根本上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